低碳及具生物多樣性的北部都會區
作者
杜珮煒女士 -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項目經理
劉惠寧博士 -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創辦人及總幹事
陳加信教授 - 英國諾丁漢大學(中國分校)地理科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
特區政府於2021年10月公布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》(《策略》),計劃把北部都會區打造成具備「城市與鄉郊結合、發展與保育並存」特色及「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」。
北部都會區包括北區和元朗區,旨在結合深圳,總建設面積約300平方公里。北部都會區需配合低碳及生物多樣性策略,並訂為重要目標。儘管《策略》中有多個積極自然保育建議,但對碳中和策略方面的著墨不多,現實是,香港和內地已分別承諾於2050年和2060年達至碳中和。
三大重點方向
《策略》按照三大方向而制定,包括國家、區域和本地層面。國家政府已逐步推行邁向碳中和的政策,各城市應作相應準備,因此港府亦於2020年11月作出碳中和承諾。儘管港府早前公布的計劃未有把碳中和列為重點,但無可避免《策略》須配合國家、區域和本地層面的政策變化,亦需在進行詳細規劃時予以修正。
本文談論碳中和前,會先回應《策略》中佔大篇幅的自然保育措拖。
自然保育的重點措施
政府考慮到北部都會區有各式各樣的自然生境,包括西面的濕地、中部相當大面積的魚塘,而東面則有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、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,因此《策略》提及採取積極的保育政策。策略指出約2,000公頃會規劃為濕地保育公園,包括被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的米埔及內后海灣。相信能更有效地保護濕地和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。
有見及此,在規劃《策略》的細節時,政府須兌現承諾並採取「政策創新」思維制定政策,從而達至「規劃和建設社會及經濟均衡發展、生態及環境皆能保育的宜居社區」。
《策略》當中提及的「採取積極的保育措施,並規劃重要的生態生境網絡,提升生態敏感地區的生態價值,擴大環境容量,保障策略性生態廊道的完整性,防範違例發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,並合理彌補因發展而造成的環境影響」亦帶出清晰保育目標。
另外,《策略》設專章列出多個建議,包括設立一個新郊野公園、復育私人魚塘和濕地以改善保育;構建生態生境網絡和包括紅樹林範圍的濕地保育公園;以及建立和保護海岸公園。政府也強調自會與大灣區合作擴大保育範圍,包括連接各自然環境的生態走廊。
忽視碳中和
自然保育在《策略》中得到關注固然值得讚賞,但碳中和亦需同樣重視。我們建議把碳中和納入為首要原則,與提升生物多樣性並駕齊驅。事實上,「低碳及具生物多樣性社區」可定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目標。
政府早前公布的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》亦提到,計劃未來十年與電力公司從內地購買及生產更多的潔淨能源。假設建議可行,電力轉用更低碳,減少整體用電量亦同樣重要,故此,《策略》應就此定立可取的措施。舉例而言,為大廈訂立更高的能源效益標準是主要的減碳方法,亦能節省使用潔淨能源的成本。政府需為基礎建設和樓宇訂立新守則和標準,以及為現有樓宇進行重新校檢,以提高能源效益表現。《策略》雖談到運輸方面的投資,但廢物管理未被考慮,如這兩方面配合將能找到減碳出路。
捉緊機遇 兼顧自然保育和碳中和
結合自然保育和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可帶來協同效應,以下提出兩個例子:
- 增加碳匯能力:
政府可採取積極保育措施,增加本地碳匯能力,例如改善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管理,以增加吸收及儲存大氣中的碳,減少碳排放。就如《策略》所提及,北部都會區有豐富生態環境,政府有望透過與大學、科學家和生態學家合作,以科學方式增加本地碳匯能力;並透過鼓勵使用創新科技,捕捉和儲存碳,同時減少碳排放。香港面積雖小,但本地的知識和經驗可延伸至大灣區,令行動實踐更具規模。早前,港府公布的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》沒有把自然碳匯作為整體減碳策略之一,我們期望作出更新時需加入考慮。
為增加本地森林覆蓋率和提升生物多樣性,香港可參考內地的「生態文明建設」政策,當中鼓勵有系統地進行大規模森林復育。香港政府可優先考慮在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、古洞北、新田南等地進行森林復育,這些都是學者認為具復育潛質之地。這舉亦可加強本地碳匯能力,同時打造新旅遊熱點。
- 在大灣區發展海綿城巿基建:
香港正面對極端天氣威脅,例如更頻繁的熱帶氣旋和暴雨。北部都會區處於低窪地區,同時有相鄰「兩灣一河」(深圳灣、大鵬灣、深圳河)的地理形態,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。參考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最新研究,指出香港有26個較高風險的低窪沿岸或當風住宅地區,當中亦包括元朗和沙頭角,此兩地在北部都會區已被納入規劃。將海綿城巿基建納入長遠城市規劃中,能有助預防水浸、儲存和排放過量的城市雨水,提升適應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,亦能提供更多休閒綠地空間。港府有計劃把海綿城巿概念付諸實行,在香港一般稱為「藍綠建設」,內地則稱為「海綿城巿」。深圳自2015年起實施海綿城巿,港深合作也言之成理。
目前為止,海綿城巿概念在香港仍只限於相對少量的項目,缺乏全面規劃。在《國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》,多個城市正進行革命性的藍綠轉型,並進行有系統的海綿城巿建設。海外也有很多成功例子,例如鹿特丹中央地區的水廣場和哥本哈根的綠色排洪系統。香港和深圳應可攜手合作推行更優質的項目。
總結
宏觀整個《策略》,不乏多個自然保育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機遇。香港各發展策略需作適時更新,當《策略》進行詳細規劃時正是絕佳時機,如能結合創新科技和生態旅遊等全新意念,相信可互相配合,並達至最佳效果。
返回可持續發展北大都市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