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低碳海運機遇 發揮大灣區潛能
候任特首李家超表明,期望立法會能在6月前完成對政府架構重組方案的審議和撥款程序。在今次架構重組方案下,政府將新設運輸及物流局,專責督導本地及跨境交通的政策,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;此外,環境局的職能擴大,並改名為環境及生態局,加強統籌氣候變化及減碳工作。
目前,全球海運業正在加快碳減排的步伐,以應對氣候變化,這正是因勢利導的好時機。香港應發揮其國際航運中心的獨特優勢,推動海運業作低碳轉型,以拓展香港在國際航運及綠色金融的發展,成為聯通國家和世界各國的重要橋樑。
IMO航運減碳目標 需逾萬億投資
國際海事組織(IMO)已公布了海運低碳轉型的目標,以2008年的碳排放為基準,提出到2050年碳排放強度降低70%、且碳排放總量降低50%的目標,並將逐步朝着零碳目標邁進。要實現目標,需要革新船舶的能源系統,以及使用替代燃料,最新研究顯示,實現IMO 2050年航運減碳50%的目標,需要約1.4萬億美元的投資,實現2050年零碳航運,融資規模則將達到1.9萬億美元。應對這個萬億規模的產業轉型,英國和新加坡已將低碳海運納入其戰略性發展規劃,希望能搶佔先機,建立新的國家競爭優勢。
海運業低碳轉型 涉兩大範疇
海運業的低碳轉型,涉及兩大範疇業務的統籌聯動發展,一是包括船隊管理、航運融資等高端海事服務,二是涉及新型船舶建造和替代燃料供應的基礎建設。大灣區同時具備國際海事服務、新船建造、燃料供應等產業優勢,有能力發展出具有未來競爭優勢的低碳海運產業群,既能爭得海運低碳轉型的紅利,也能為全球低碳航運轉型提供中國方案。
首先,大灣區具備穩固的航運基礎,海運業務覆蓋全球,船隊管理和港口建設均屬於世界領先。區內聚集了深圳、廣州、香港3大重要國際港口,具備堅實的客戶基礎,並且可與國際持份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;同時,大灣區的綠色金融市場正迅猛發展,可以為亞洲乃至全球低碳航運提供綠色融資渠道,其中香港一直是國際海運業持份者的聚集地,具備成熟的國際海事服務體系,而且是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,具備全面的金融服務和產品體系。
再者,大灣區可提供從船舶建造到燃料供應的完備服務。大灣區有多個大型船廠,包括有位居全球前列的廣州南沙船廠和黃埔文沖船廠,區內的造船業務既涵蓋散貨船、油船、集裝箱船等主要國際海運船型,也延伸至液化天然氣船、電動客船等新型船舶,以及船用柴油機、電力推進系統等關鍵部件。灣區城市包括佛山、廣州和深圳,均擁有國內領先的替代燃料產業政策、基礎設施和完備的產業鏈,可供應低碳或零碳海運所需的替代能源,例如氫能。
釋放港優勢 提升國家話語權
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,香港在與國際持份者溝通、提供國際海事服務,以及提供國際綠色金融服務等領域別具優勢。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,香港是連接中國與全球航運市場的有效雙向門戶,在發展低碳海運產業群的進程中,特區政府應與各海運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,深入了解海運低碳轉型的政策需求,鼓勵相關持份者的低碳轉型實踐。
特別在大灣區高端海事服務的業務發展,包括綠色航運融資等方面,香港應發揮主導作用,特區政府應與其他灣區城市共同制定合適的政策,以吸引海內外的低碳海運投資,並及時向國家反映自身對於國際航運發展動向的認知,協助國家制定符合國情的海運低碳轉型戰略,掌握全球海運低碳產業鏈的主動權,提升中國在全球海運低碳轉型進程中的話語權。
開展示範項目 從實踐中探索
把握海運低碳轉型的全球機遇,結合自身具備發展低碳海運的產業優勢,大灣區應盡快着手制定關於大灣區海運產業的長期願景及規劃,並開展示範項目,在實踐中探索出發展低碳航運的政策需求、合作機制和長期技術路綫,從而提出全球海運低碳轉型的大灣區方案。
關於示範項目,大灣區對內可開展區域內各港口往來的綠色航綫,以探尋海運低碳轉型的技術路綫及合作機制;至於對外方面,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,可對接東南亞或一帶一路的港口群,發展跨國綠色航道。
全球海運業正進行低碳轉型,並會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新機遇。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,具備優勢推動綠色航運發展,此政策方向將有助香港引領國際海運業制定長遠減碳措施,同時促進大灣區港口群的低碳發展,互惠共贏。
撰文 : 張奕琪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研究員
欄名 : 評論‧世情